经济结构大变革 三次产业协同发展
新中国成立70年来,我市积极调整经济结构,稳固农业基础,做大做强工业,着力发展服务业,特别是改革开放后,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,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,三次产业协同向好。
解放前,我市经济中农业占比高,工业及服务业基础薄弱。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,工业占比特别是重工业占比大幅提升。全市农业与轻、重工业产值构成比例由1949年的45.6∶29.2∶25.2调整为1978年的12.8∶26.4∶60.8。由于当时经济指导思想上普遍存在重生产、轻流通、轻服务的倾向,改革开放前第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,197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8%,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二产业拉动。
改革开放以来,第三产业得到充分发展,经济增长逐步转向由第二、三产业共同拉动。2014年,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.4%,首次超过第二产业,成为第一大产业。2015年,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50%。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16.2∶65.8∶18转变为2018年的5.7∶42.3∶52。
解放前,全市农业生产条件落后,产出水平低下。新中国成立后,通过加大农业基础建设投入,农村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,农业基础地位逐步稳固。按可比价格计算,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1978年是1949年的5.5倍,年均增长6.1%。改革开放以来,深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,持续加大对“三农”投入,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,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,农村经济快速发展,由粗放型的传统农业向农、林、牧、渔业协调发展的现代高附加值农业转变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80年的13.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874.1亿元,年均增长11.7%。农业机械化长足发展,2018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33.6万千瓦,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.3%,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,极大解放了人力,加快了城市化进程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迅速,形成了生态农业、高效农业、都市农业、品牌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。2017年,全市都市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指数居全国第四位,持续位居全国35个大中城市前列。先后建成大樱桃、蓝莓、蛋鸡和海参、扇贝、鲍鱼等六大生产基地,农业标准化覆盖率85%以上,8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,大连海参、鲍鱼、大樱桃、苹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和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