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0年呼伦贝尔市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
新中国成立70年来,呼伦贝尔市国民经济由农牧业占绝对支配地位、产业单一地区,发展成为一个以农牧业为基础、工业为主导、服务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区域经济体。国民经济呈现出农业比重持续下降,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,工业比重在稳步提升中优化调整的良好发展格局,三次产业结构增加值比重由1952年的76.0: 18.5: 5.5加快调整优化为2018年的21.5: 29.2: 49.3,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。
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。建国初期,农业生产基础单薄,粮食产量较低。改革开放以来,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,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,农业经济快速发展。1949年呼伦贝尔市农业产值为0.75亿元,到2018年达到250.45亿元,是1949年的400多倍,年平均递增9.2%;2018年年末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00.75万千瓦。比建国初期的1958年增长了1242倍,年均增长率达到13%;2018年全市畜牧业产值为156亿元,比1978年增长了144%,年均增长13.6%。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56家,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47个,成功注册四大集体地理商标,“三品一标”数量在自治区名列前茅。2018年粮食产量达到140.28亿斤,比1949年增长了42.4倍。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到1023.54万头(只),比1949年增长了7.7倍。猪牛羊肉产量达到25.38万吨,比1949年增长了31.4倍,牲畜良种及改良种比率达到80.1%,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3%。现代农牧业已成为农牧业主要发展方向,目前具备了140亿斤粮食、25万吨肉类、50万吨鲜奶的综合生产能力,已成为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。
工业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我市工业生产能力十分薄弱,仅有一些照明用电、民用采煤、木材采伐、粮米加工、皮毛制作等小的生产场所和手工作坊。改革开放以后,工业经济呈现出协调快速发展的局面,工业结构由门类单一、生产能力薄弱向门类齐全、生产结构逐步合理迈进,逐步形成了以煤炭、电力、有色金属、农畜产品加工、食品制造、木材加工、建材等为骨干行业的工业生产体系。2018年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533.92亿元,比1949年增长了1509倍,比1978年增长了65倍。主要工业产品原煤产量已达到9492.93万吨,比1949年增长了370倍,比1978年增长了26倍;发电量达362.86亿千瓦时,比1949年增长了3561倍,比1978年增长了137倍;乳制品产量达到1.69万吨,比1950年增长了620多倍,比1978年增长了8倍。目前新旧动能转换接续逐步加快,云计算、大数据、生物科技、临空产业、生物质发电等新兴产业开始破题,工业经济正在形成新的基础。
服务业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,1952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0.07亿元,到1978年仅为1.7亿元,2018年达到500亿元。特别是近年来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业蓬勃发展,2018年全市全年共接待旅游者1865万人次,增长8.4%,旅游收入达685亿元,增长12.8%。相继荣获全国六大重点旅游开发区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、中国最美的草原、国际旅游名城、中国十佳冰雪旅游城市等众多荣誉和称号,已逐渐成为以文化旅游为支柱产业的新型旅游城市。
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,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、更新的新闻资讯。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(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)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。
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
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Copyright 2005-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.
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:050721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
上一篇:经济结构大变革 三次产业协同发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