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乡村振兴】植保无人机、乘坐式插秧机……看邗江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种田
谷雨时节,扬州市杨庙镇沿山河村的种粮大户吴宝金,正驾驶农机在田里忙着压实秧苗池,为不久要开始的下秧做着准备。“眼前的这片苗床将撒上营养土、秧苗种,下个月底,等田里的麦子收割了,这批秧苗就可以下秧了。”吴金宝边说边忙碌。
临近的秧池边,儿子吴昊站在麦田埂上,拿着遥控器轻轻一按,植保无人机就开始按照预定路线,喷洒起农药来。“一趟加满20斤农药,能喷洒10多亩地,一天下来200亩地全搞定,而且一个人就完成了。”吴昊乐呵呵地说。
吴宝金是杨庙金群家庭农场的负责人,在沿山河村与邻村共承包了700多亩地,跟土地打了20多年交道,是远近闻名的“田把式”。如今,他在儿子带动下也在田间地头尝试起了新鲜玩意儿。
在老吴看来,种田是个“苦差事”,劳动强度大,用工价格高,收成还难掌握。不曾想儿子也跟着干起了这种田的活。种田不能死守老方法,得用新技术。32岁的吴昊上过大学,观念新,脑子活,每天普及科技种田的新观念,让老吴感触不小。
在小吴的影响下,深思熟虑后的老吴花大价钱买了一套农机设备,3台不同马力的拖拉机,除草洒水的植保机,30吨、10吨的烘干机,植保无人机以及乘坐式插秧机……加上投用的粮库,科技种田,农场前后投入了近100万。
“过去种田全靠人工,从2014年我们农场就率先开始,从打田、插秧、撒肥到治草、收割,全程实现机械化,只有农忙时雇雇人,全年收成就搞定了。”老吴说,别说,效果的确很明显,比如过去农忙时田里插秧,1个人最多忙8分地,机械一天插秧能达50亩。
种田效率提高了,尝到了甜头,老吴小吴科技种田的劲头更足了。老吴粗略算了下,仅去年全年小麦水稻产量就达90多万斤,年收入近百万元。
随着粮食行情的不断变化,父子俩又在水稻深加工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上动起了脑筋,拉长农业产业链成了他们目前努力的方向。
“不得不说,老吴农场的种子、农药、肥料都是正规渠道统一购置,种出来的水稻都是绿色无公害的,要做深加工,的确是一条可以探索尝试的道路。”沿山河村负责人常志涛告诉记者,老吴最近还想采用有机肥料,生产有机大米,迎合市场口味。
要想闯向大市场,商标、知名度不可或缺。嗅觉灵敏的小吴,2015年就注册了“金之群”商标,今年还购置了碾米机,注册了“金满园”大米品牌。接下来,金群家庭农场在镇村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,开启线上线下销售模式,不久后在淘宝、京东等电商平台、周边超市卖场都能看到“金满园”的身影。
科技种田,老吴小吴是新型职业农民中的一个缩影。如今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,电子商务旋风正劲,在省时省力中,提高农产品附加值,不断改变着过去农民种田“一身泥巴一脸脏”的形象。“新型职业农民就要有新观念、新技术,我们就是穿着皮鞋种田的新型职业农民!”老吴打趣地说。
上一篇:北湖区新型职业农民代表—骆元波